学院简介
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源自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机械专业,历经六十年多的发展,现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汽车服务工程、机器人工程、增材制造工程七个本科专业。其中: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,机器人工程、增材制造工程为跨学科新型工科专业。
学院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汽车服务工程、机器人工程、工程图学与力学、增材制造等八个教研室,一个金属材料及工艺研究所,一个机械工程实训(实验)中心。
学院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,现有专任教师64人。其中:教授10人、副教授(高级实验师)16人,高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41%;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、在读博士教师4人,博士教师占比48%。目前,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余人。
学院党委下设九个党支部,现有中国共产党员115人(其中,教工党员49人,学生党员66人)。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荣获第二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建设单位,并于2022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。学院还获得安徽省第四批“三全育人”试点院系称号,以及获批学校“双创”工作标杆院系。学院师生在各种文艺、体育等活动中都成绩卓著,体现了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近年来,学院教师教学、科研等工作成绩显著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、省级和厅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10余部,发表论文400余篇,被sci、ei收录近百篇,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。
学院教师育人能力卓著,2人分获安徽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特等奖和二等奖;1人获安徽省高校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荣誉称号;1人获安徽省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二等奖,并获“全国创业培训讲师50强”荣誉称号;多人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,并获得“优秀指导老师”称号。
学院拥有高端铜基新材料关键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、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、“工程液压机器人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”(省级教科研平台)、“铜陵学院—博世(德)力士乐气液电创新实验中心”(校企合作共建大型教学科研平台)、铜陵市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以及图形与几何计算、力学、机械原理与设计、机械设计与创新、材料高性能计算、液压、数控技术、金相分析、金相数码互动、热处理、材料性能、轧制与测试、模具加工、发动机拆装、汽车电子等四十余个实验(实训)室,仪器(设备)1000余台(套),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600余万元。
学院先后在河南洛阳、湖北襄阳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,与安徽省内多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学生实习实训协议,构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群,充分满足我院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。
学院“金相技能创新训练中心”承担安徽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,在省内外高校中产生积极影响,已成为我院大学生课外竞赛的“金字招牌”和高水平应用性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。
学院注重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“双证”并举。近年来,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“挑战杯”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、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、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成绩斐然。
本院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,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%以上。近年来本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毕业生总数的15%左右,其中多人被清华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东南大学、中南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“双一流”高校录取。
(2024年5月)
2024届机械工程学院考研学生信息登记表
序号 | 姓名 | 硕士研究生录取学校 | 研究生专业 | 大学班级 |
1 | 杨健 | 武汉科技大学 | 机械工程 | 20机电 |
2 | 胡刘章 | 武汉大学 | 机械 | 20机电 |
3 | 孙一展 | 上海理工大学 | 机械 | 20机电 |
4 | 白宇柱 | 西安工程大学 | 机械 | 20机电 |
5 | 王鑫明 | 太原科技大学 | 机械 | 20机电 |
6 | 王志鹏 | 武汉科技大学 | 机械 | 20汽服(对口) |
7 | 王海峰 | 东莞理工学院 | 机械 | 20汽服(对口) |
8 | 冯天阳 | 安徽理工大学 | 智能制造技术 | 20机电 |
9 | 张胜前 | 河南科技大学 | 材料与化工 | 20金属材料工程(对口) |
10 | 赵世豪 | 南京邮电大学 | 电子信息 | 20材控1班 |
11 | 汪政 |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| 智能制造技术 | 20金属材料工程(对口) |
12 | 刘泽川 | 安徽理工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一班 |
13 | 万玲 | 齐鲁工业大学 | 材料工程 | 20金属材料工程(对口) |
14 | 徐兵 | 南京理工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三班 |
15 | 宣浩 | 安徽理工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三班 |
16 | 宋新春 | 安徽工业大学 | 材料与化工 | 20材控二班 |
17 | 董新豪 | 安徽工业大学 | 材料与化工 | 20机制三班 |
18 | 梁陶俊 | 桂林理工大学 | 材料工程 | 20金属材料工程(对口) |
19 | 刘中国 | 江西理工大学 | 材料科学与工程 | 20材控一班 |
20 | 李梦阳 | 安徽农业大学 | 机械工程 | 20机制二班 |
21 | 赵文龙 | 安徽理工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一班 |
22 | 张立冬 | 江苏科技大学 | 船舶与海洋工程 | 20机制三班 |
23 | 王康帅 | 江苏科技大学 | 船舶与海洋工程 | 20机制三班 |
24 | 孙鹏 |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| 材料科学与工程 | 20机制三班 |
25 | 王帅 | 太原科技大学 | 材料工程 | 20机制一班 |
26 | 程伟国 | 安徽工程大学 | 机械 | 22汽服(专升本) |
27 | 王智青 | 安徽农业大学 | 机械工程 | 20机制三班 |
28 | 余佩杰 | 合肥工业大学 | 控制工程 | 20机器人工程 |
29 | 许俊鹏 | 重庆邮电大学 | 控制工程 | 20机器人工程 |
30 | 卓志 | 安徽师范大学 | 现代教育技术 | 20机器人工程 |
31 | 陈楷玄 | 湘潭大学 | 机械 | 20机器人工程 |
32 | 高旭 | 上海海事大学 | 控制科学与工程 | 20机器人工程 |
33 | 王康 | 上海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 |
34 | 方太平 | 海南大学 | 材料工程 | 20材控二班 |
35 | 王槊 | 常州大学 | 动力工程 | 20机制2班 |
36 | 崔芮豪 | 上海理工大学 | 机械工程 | 20机器人工程 |
37 | 龚鑫磊 | 福建理工大学 | 材料与化工 | 20机器人工程 |
38 | 张靖 | 合肥大学 | 材料与化工 | 20机器人工程 |
39 | 陈祥 | 安徽工程大学 | 机械 | 20机制二班 |
40 | 张兴 | 安徽工业大学 | 环境工程 | 20机制一班 |
41 | 危旗豪 | 安徽工程大学 | 机电工程 | 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|
42 | 张涛 | 安徽工程大学 | 机械 | 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 |
43 | 解娇娇 | 兰州理工大学 | 20材控1班 | |
44 | 卢哲伟 | 东莞理工学院 | 20机器人工程 | |
45 | 陈志恒 | 广西民族大学 | 20材控2班 | |
46 | 姚立 | 华东交通大学 | 20机器人工程 | |